汾上惊秋(第2页)
苏颋北风吹白云,万里渡河汾[1]。
心绪逢摇落[2],秋声不可闻[3]。
【注释】
[1]河汾:即汾河、汾水,在今山西省中部。
[2]摇落:万木凋残、零落。
[3]秋声:秋风凋残草木的声音。
【译文】
凛冽的北风吹散了天上的白云,万里迢迢来渡汾河。
低落的心绪又逢草木凋落,衰飒秋声实在不堪听闻。
【赏析】
这首五绝是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,抒发岁暮时迈之类的感慨。
苏颋甚受唐玄宗器重,长期担任中枢要职。
却于开元十一年(723)忽然被调离朝廷,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。
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。
这两年,是他仕途中最感失意的时期,此诗可能就是这期间的某个秋天所作。
首句写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,一阵寒意使人惊觉秋天来临。
次句点出自己漂泊异乡,有如被北风吹远的白云,把自己的身世寄寓自然景物之上。
第三句写愁绪纷乱,却又正当草木摇落。
“摇落”
用宋玉《九辩》语“悲哉秋之为气也,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”
。
听到这肃杀的秋色,只会使愁绪更纷乱,心情更悲伤。
诗人把难以直言的思想感情和所描述的艺术客体巧妙结合起来,使景物由于情感的渗入而显出无尽的韵味,而情感又从具体可感景物中透露出来,让人得以意会。
诗的品赏知识
绝句
“绝句”
又叫“绝诗”
,或称“截句”
、“断句”
,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。
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:“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,七言绝句自歌行来,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,律诗从此出,遂令充畅尔。”
绝句起源于两汉,是从“五言短古,七言短歌”
变化而来,成形于魏晋南北朝。
唐人赋予它以声律,使它定型,遂成绝句。
绝句每首四句,按照每句的字数,通常有五言、七言两种,简称五绝、七绝,偶有六绝。
作者简介
苏颋(670-727),字廷硕,京兆武功(今属陕西)人。
武则天朝进士,袭封许国公。
开元年间(713-741)居相位,与宋璟共理政事,朝廷许多重要文件都出其手。
和张说(封燕国公)并称为“燕许大手笔”
。
有《苏廷硕集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